您的位置:首页 >黄金头条 >

黄金罗盘小说(黄金罗盘原著小说解析)

中金网今日介绍"黄金罗盘小说(黄金罗盘原著小说解析)",希望小金从网上整理的黄金罗盘小说(黄金罗盘原著小说解析)对您帮助。

黄金罗盘小说(黄金罗盘原著小说解析)

2007年《黄金罗盘》全球放映,这部制作成本1亿8000多万美元的电影最终的票房定格在"7300"(美元)这个连零头都没对冲掉的数字。即便忽略掉高昂的宣发成本,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这部电影的成绩也一点不过分。

新线公司作为《黄金罗盘》的投资方,曾缔造出《指环王》这样的史诗级、现象级的大IP,而华纳作为《黄金罗盘》的发行方,也有相关类型的好成绩举世闻名——《哈利波特》。

原本这两家近年来好莱坞魔幻片的领军人物的结合已注定《黄金罗盘》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事实却以光的速度和彗星撞地球的强度给所有看好他们的人(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一记重拳,还是组合拳。

因为巨大的票房失利带来的连锁反应不仅让新线原本的《黑暗物质》三部曲计划泡汤,更导致母公司时代华纳对新线产生巨大的不满。哪怕连《指环王》这个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的大IP也不能让新线功过相抵——新线被毫不留情地并入了华纳。这让存在了40年的电影公司——新线,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名词。

虽然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成绩一败涂地,但在其制作方面的大手笔和专业团队的付出却获得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及肯定。

除了美国服装设计工会奖的""和美国艺术指导工会奖的"",《黄金罗盘》在2008年的奥斯卡也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的提名并一举夺得"最佳视觉效果"的桂冠。

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电影的制作精良是有目共睹的。既然如此,《黄金罗盘》又何以在原著《黑质三部曲》好评如潮的情况下票房惨淡,而在今年10月份上映且同改编自这套书的电视剧《黑暗物质三部曲》又为何第一集就获得了不容小觑的评分和口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改编剧本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黄金罗盘》失败的原因。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取得成功的背后,暗含《黄金罗盘》天然的短板

先说《黄金罗盘》和《指环王》。《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生于20世纪早期,受时代影响,《指环王》系列乃至托尔金其他作品都极具古典味道。而托尔金本人在其作品中凭空打造的世界,也寄托了深厚的个人意愿和强烈的世界观冲击,整个系列作品的定位和受众从一开始就清晰明确——写给成年人看的奇幻文学作品。

而《黄金罗盘》的原著《黑质三部曲》则是借由童话的外壳,向成年人传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童话本身的意义在于利用孩子能够理解的非黑即白、正邪对立的状态,把无意识的感受具象化,帮助儿童完成人格的整合和建立。只有在孩子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格后,他们才会理解这个充满矛盾冲突和灰色地带的现实世界。

而《黄金罗盘》的原著虽然曾获得卡内基儿童文学奖和英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卫报小说奖",但其中的内容却并非孩子所能看懂和体会其根本的。

比如原著中的"灵神"这个存在本身就指向心理学中定义的"本我"和"超我",所以孩子的"灵神"连稳定的形态都没有,也不具备强大的攻击性,但成年人的"灵神"却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本性。就像妮可的"灵神"是金丝猴,是智慧最接近人类且外表华丽的动物,其狡猾阴险的个性和电影中妮可饰演角色的本性十分契合,且一般不会表现出来;而父亲的"灵神"则是花豹,特立独行且具有强大的力量,平时还会和父亲合为一体,这其实是在父亲这一角色的人格相对完整且不易受外界影响。

但就"灵神"这一种假设而言,《黄金罗盘》架空的这个世界就会给孩子们造成很多困扰,而电影较之小说又缺乏很多"画外音"。试想一下,如果《黄金罗盘》大篇幅采用解说,很难不被人误会这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动物世界》,而电影的这个短板在《黄金罗盘》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又没有很好的避免和改进。关于这一点,后面的内容会详细介绍。

综上所述,《指环王》和《黄金罗盘》虽同样虚构了一个世界,但其内容载体却大不相同——一个是成人,一个是孩子。而《黄金罗盘》借儿童文学讲对于一般大人来说都晦涩难懂的故事,其受众就已经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群体。

我们接着说《黄金罗盘》和《哈利波特》,同样是儿童文学,这两部作品的差异又在哪里?首先,《哈利波特》是有一个绝对反派从头贯穿到尾的,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伏地魔。这在故事结构上,就已经构建了一条永远不会跑偏的脊髓——哈利波特最终一定会打败伏地魔,只是时间和方法的问题。那这样显而易见的结局,就给孩子理解这部作品的框架大大降低了难度。

虽然《哈利波特》中也有很多成人世界的现实投射和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思想,但这一切所仰仗的人物或情节完全没有脱离故事主旨,更没有喧宾夺主。

而且《哈利波特》中还有很多在成人看来很低幼的东西出现,但都只是短暂或富有趣味性的,在成人观众没有打哈欠之前就跳到了下一段冲突。

无论从故事立意、脉络还是细节上,《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处理就决定其受众年龄段的宽广,从懵懵懂懂的孩子到深谙世事的成人,无一不会被它吸引。

在这一点上,《黄金罗盘》就处理得差强人意,这也使得后来改编剧本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抛开元素的凭空出现和立意的脱离童年,单说《黄金罗盘》整部作品偏成熟的写作风格就已经屏蔽掉几乎全部的小年龄群体。单就影片中的"切割手术"来说,作者影射的是我们身边或者过去某段历史,因为那些失去"灵神"的孩子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独立的思维能力,那么这帮孩子最终只会定型为愚民。别说孩子了,大人如果对历史和时事不是很敏感,都很难理解到这一层面。

大人看着费劲,小孩看了更费劲,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原著还是电影,唯一能吸引他们注意的只有那些软萌萌毛茸茸的动物——单一的趣味性也无法和晦涩的本质抗衡。

综上所述,《黄金罗盘》虽"系出名门",但其天然的短板已根深蒂固,而接下来我们讨论的东西,对于电影改编剧本来说则更为致命。

菲利普普尔曼"处处留坑"的写作风格,注定《黑质三部曲》改编剧本"任重道远"

原著本身一上来就构建了两个空间:平行的双重世界。而且整部作品从细节到整体,都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连三部曲的名字,都具有各自的含义。

单说第一部《黄金罗盘》中的"罗盘",就代表"未来",而预测的能力则暗含对现在的不满,预测未来本身就是一种掌控欲,结尾处小女孩失去预测的能力也是作者给了她"掌控世界不如掌控自己"的顿悟契机。

而作者本人的叙事风格又喜"藏"不喜"露"。

一般作者在构建小说人物的时候,会将人物的特质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逐步地展现出来,或通过被动的命运推进,或通过人物本身的选择倾向。

而菲利普在构建其人物的时候,非常喜欢给人物本身加上一些天然的"意义",这还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神话中那些天生神力、自带使命的角色。

比如主角莱拉,她被作者勾勒出来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这个小女孩的出现,就是对创世传说的颠覆,她所具有的天然野性和本能反抗也承担了作者本人的"反权威立场"。

将思想赋予人物本身,这不是一般作者喜欢挑战的事情。因为对比之下,将故事的内核放置在情节的推进、冲突的发生、矛盾鸿沟的宽度中更容易表达,对于读者来说也更容易理解。

在文章一开头,我们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年《黄金罗盘》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尽人意,后来包揽的奖项也全都是肯定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影片呈现的视觉效果,但今年上映的电视剧《黑暗三部曲》却斩获了各大专业评分网站以及民间观众的好评。

同一部原著改编的电影败了,改编的电视剧却成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仔细想想你接触过的电视剧作品,那些冗长的一般都会被冠以"情节拖沓"这一评语,而拖沓的本质是什么?内核空洞。而组成内核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冲突、高潮、反转等关键性因素。

《哈利波特》系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因为120分钟左右的时长足以交代清楚人物关系和主要冲突。前文提到过,故事脊髓从没变过,电影需要做的就是将细枝末节做好处理和取舍。

《黄金罗盘》在文学作品上的字数和厚度虽然和《哈利波特》一本书差不多,但它"一词一个隐喻、一句一个冲突、一段一个转折"以及经常高潮、经常反转的作品风格就注定它不能被改变成电影,如果非要改,势必要做出大刀阔斧的删减甚至要强迫很多小人物"隐形"。

而《哈利波特》在改变成剧本时,几乎不需要大段的"推翻重来",只需要在原著基础上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动作做出影视化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成型。

总的来说,《哈利波特》和《黄金罗盘》就生动地诠释了小说改编剧本的优势和弊端,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一个注定披荆斩棘。

细数小说改编剧本的优势和禁忌

结果不会骗人,这部电影又不像陈凯歌的《无极》,多年来一直有人在"翻案",而《黄金罗盘》彻头彻尾的失败已是板上钉钉,毕竟上映到现在已12年有余,却鲜少有人跳出来说"这部电影挺好的"。

那小说改编电影的优势和禁忌到底在哪里?

把优秀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其优势在于已有固有的读者基础,受众比较稳定。

从专业角度来讲,小说本身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已成熟定型,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作修改并进行对应的影视化处理,一部优秀的小说改编后的剧本一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由于小说更注重文学性,且创作上比较天马行空的和自我,所以小说塑造的人物更有血有肉。而影视要更多的考虑群体效应,并将作品中的情感和观众的关注点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更丰富有层次。

上诉硬性要求,就引出了小说改编剧本的几大禁忌:

必须提炼观众的需求比如《黄金罗盘》的原著更偏向于宗教,如果原封不动地搬到电影中,除了"晦涩"以外,其受众人群也会显而易见得屏蔽掉绝大部分,因为无法产生共情,更不要妄想观众会强迫自己被代入进去。

这就注定要在120分钟的内容中提炼出一个新的"焦点",而这个焦点必须贴合更广的人群、跨度更大的年龄层。

必须保持读者的激情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改编剧本取得巨大成功,但原著粉丝却并不买账。这就将观众和读者的需求摆在了台面,迫使编剧必须"一碗水端平"。而电影和书吸引人的地方很少重合,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原著改编剧本的难度。比如现象级的热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保留了它最精华的部分,也是读者最买账的部分——情感。

那《黄金罗盘》的读者们最买账的是什么?是世界观,是里面的反抗精神。这一点却在电影中藏头露尾,很难发现。

必须落地电影最开始从纪录片发展而来,写字的人最早都是自说自话各种自嗨,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演变成小说和电影不可调和的部分之一:书在天上飘,因为作者很主观;电影很落地,因为观众很客观。

而小说改编剧本如果想取得成功,则必须跨域这一片亘古不变的沼泽地。这就意味着那些编剧或原著作者们,要戴上脚铐跳舞,而且这舞还要足够美丽。

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循剧本的几大原则——人物心理刻画、场景变化交代、冲突发展伏笔等等。因为只有剧本交代得越清楚,电影才会拍得约不费劲,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才会越完美。

写在最后

《黄金罗盘》的剧本创作之初,电影团队和作者本人都对其寄予厚望。

导演克里斯·韦兹操刀的《单亲插班生》曾获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而且还在采访中对《黑质三部曲》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确实被它们中蕴含的想象力和才智所深深吸引,更何况里面还有难得一见的雄心和哲学深度。"

而作者菲利普本人更是乐观得一塌糊涂:

"我做到了我应该做的,我把我的心血与结晶交给了韦兹和他的制作小组,他们会把它变成一部影片,我找不到比他们更值得信赖的人,我知道这可能会成为我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

但文学作品的成功对于一个好的剧本来说,只是有了最够好的地基,而地基是观众看不见的。只有将地面上裸露的部分打造得足够细致足够接地气,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才会成功转化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希望拍成电视剧的《黄金罗盘》可以一雪前耻,将原著中的迷人和宏大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日中金网关于黄金罗盘小说(黄金罗盘原著小说解析)的介绍就到此。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特别关注